求学记——关于资源和效率

尽管我学的是能源政策,但这篇不是关于能源这种资源的,而是概括的说整个社会资源。

初到英国乡村,不适应的不是食物或者文化,那都是之后的事了,最不适应的是节奏

上公交车,每个人都要跟司机说自己要去哪,然后出示各种优惠证件,手上拿着东西的可以先放下再去买票,司机不慌不忙的给每个人收钱,找钱,买票,碰上老年人或者残疾人,司机要把车的底盘放低,放下轮椅踏板,方便他们上下车。我第一次上车,因为不熟悉当地的各种硬币,费了不少时间(大概有那么几十秒)买票,自己心里各种不好意思,但是司机仍旧笑脸相迎,后边的人也没有催促的意思。这样搁北京,售票员早就嚷嚷了,后边的人也肯定会抱怨。下车的时候,每个人都会跟司机说谢谢。

第二个例子就发生在今天上午,公交车走在一条本就只能一车通过的马路上,前边偏偏是一辆收垃圾的大卡车。没办法,公交车只能默默的跟在垃圾车后边,等工人把垃圾桶一个个的清干净,短短的一条路,走了足足10几分钟。车上的人依旧没有抱怨,平心静气的看着这一切。

同样的事情在学校也是天天见到。老师都有固定的office time,只要他在办公室,大可以推门就进,想问什么就问什么;图书馆的管理员不光整理书籍,还能辅助帮忙使用各种图书馆资源以及研究资源,比如,我明天就约了半小时学习如何使用文献索引软件。此外,学校还有几位老师专门负责帮助学生的研究或者语言培训,可以预约单独的培训,也可以上课学习。

这以上的一切都是在国内不敢想象的,归其根本,还是个资源数量和分配的问题。国内是僧多粥少(当然,僧相对多,粥相对少);而英国是僧多粥多。国内的整体平均水平相比英国确实要低很多,加上分配不均,两级分化更是严重。于是出现了少数人花更多钱享受更多资源的情况,而在英国,富人当然可以享受更高端的服务,而一般老百姓的生活已经十分富足,社会整体的幸福感都要高出不知道几个层次了。中国要追,一个要追效率,以更少的投入获取更大产出,二就是要改革分配。从这两方面看,贵党在路线上是对的,只是,各种不独立以及不透明让执行上始终有心无力。如何在现有制度上加强执行是重点。

回到效率的问题上,要说明的是,我认为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化本不是提高效率的有效手段。因为民主制度将公民作为主体,所以对于民众来说肯定是利大于弊的事。但是,就因为民主,每个人都可以声张自己的想法,资源无法集中,对于效率来说又未必是件好事。当然,我毫不避讳我对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反感,凭什么你说办什么就办什么,我说的一件都不能办?

集权制度就是这样,你只能祈盼着有个好领导,而不能决定谁当你的领导。如果碰巧你碰上个好领导,比如新加坡那样的,那你就幸运了,如果你碰上的是金胖子一家,只能祝你好运了。至于中国,只能说一切还在向着积极的方向发展,坚定信心,应该会更好的。

求学记之——初到不列颠

十几个小时的飞行还算顺利,飞机上颠颠倒倒的也睡了6-7个小时,中途在土耳其转机,也许是地点的问题,让我感觉像在休假旅行,而不是来上学。

到了伦敦已经是第二天上午10点了,出关,取行李,然后远远的看见了各个学校的接机队伍。志愿者多为年纪很大的老年人,他们穿着亮色的志愿者背心,站在出口帮忙引导学生找到各自的学校。走之前预约了大巴服务,哪知道没有预定成功,但是学校仍旧想办法把我挤上了11点出发的大巴。路上还算顺利,到exeter的时候已经是下午3点钟了。不幸的事,我的行程还远未结束,从exeter到cornwall还要有3个小时的火车。

火车3:25开,我们3:20才到车站,拎着两个行李箱狂奔到1站台的时候,我几乎虚脱了,将近20个小时的旅程实在是对身体的极大挑战,而且,我在飞机上几乎没有吃东西。列车本来已经关门了,管不了那么多,开门就上,不然又要等2个小时。就这样,一手推,一手拉,还有肩扛,跌跌撞撞的到了cornwall。还好学校安排了出租车在火车站接,不然真的有心卧轨了。

到传达室取了钥匙,一进宿舍,有张中国脸出现在眼前,还是个北京人。顾不上收拾,先去咖啡馆买了张pizza,做了水,吃饱喝足,精神也好了很多。本来花重金在学校定了吃的用的,想的就是第一晚能安然入睡,没想到周末人家不上班,也没安排送货。就这样,我的第一晚就这样和衣而卧了,在郭德纲的相声中睡死过去。

第二天,去学校领了床单被褥。质量之差简直让我难以忍受,而且深深的不理解,为神马英国喜欢在床单被罩的材料里使用麻,多扎啊~~无奈,还是made in China。这个价格在北京已经能买个质量上乘的棉被和5件套了。。。

为了尽快开火做饭回归正常生活,第一周基本就是在超市购物中度过的。还去argos买了锅碗瓢盆,看着日渐丰盈的厨房和房间,筑巢心理稍稍得到了平复。英国的物价还算合理,除了纸制品比国内贵上许多,其他的价格也不是国内无法想象的。想跟在国内时享受同等的生活质量已经是不可能了,还好奖学金能帮忙解决不少问题。

英国学校的服务质量是真没得说,各种问题都有人能帮忙解决。注册,医疗,警察局,银行,这一件件事情跑下来,就算是暂时安顿好了。还有就是各种优惠卡,火车的,洗衣服的,boots的。

学校的硬件设施不敢恭维,也许是国内大学进步太快,硬件已经相差无几。但是1个老师带4-5个学生,这种教学资源是国内无法想象的。你可以跟老师像朋友一样的聊天,问问题,那怕是问那种特别白痴,但是你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完全不会有任何不好意思,人家只有一句话,no problem is small problem if the answer is important to you。

第一周的课我全上了,不管是选修还是必修,主要是去看看导师的质量和课程内容,作业不是我选择的重点。最后选了一门与发展有关的课程。这样,我这学期就要上4门课,有8个作业,基本都是论文。最怕写英文,现在是自己挑战自己了。还有个难事就是读很多英文文献和书籍,这也是我特别不擅长的。有时候觉得这就是天意,没有困难制造困难也要上。我一点也不羡慕没有作业的人,我想挑战自己,因为我知道,付出总是有收获的,这不就是我来英国的原因吗?

有人问我你来cornwall这个鸟不拉屎的地方后不后悔。有时候真的会。毕竟看到其他奖学金的同学在伦敦吃喝玩乐就很羡慕。但是我也在想,也许我拿到了LSE或者UCL的offer就没有奖学金了,两者到底如何取舍?毫无疑问,我会选择来cornwall。大都市的繁华并不是我的重点,我希望能在这英国乡村享受片刻宁静。

课程里有一门是中国老师教授的能源经济学。一大堆的抽象经济学名词,还有我最不擅长的数学。一周的课上下来,精疲力尽外加心理挫败。弄得我现在都不想再看任何英文。老师是深圳裔香港人,在香港和深圳都有自己的公司,还有3个孩子,两个在英国。因为马上就要去爱丁堡教书,他已经没有什么耐心在exeter待下去了。教课的质量不敢恭维,但不得不说,他是个聪明绝顶的人。记忆力好,读书速度奇快,而且数字的感觉也很好。这种人不管在哪个国家都是吃得开的。

他老说我是专家,弄得我很不好意思。自己其实很明白,看到的都是表象,缺乏理论依据,一深究就力不从心了。这也是来上学的主要原因。而充实自己,读书是必经之路,没有偷懒的理由。

学校打印很贵,交个作业就要花上十几块钱。老师可怜我,给了我一台自己用了8年的打印机。虽说岁数不小了,但是功能还很齐全,除了打印时隔壁都能都得见的噪音以外。我很知足,在这种穷乡僻壤能遇到好人帮忙实属不易。

就这样,在交了两篇paper之后,我的不列颠生活已经过了一个多月。语言仍旧是学习最大的障碍,不是学不得,是学得慢。native speaker一天能做完的我需要3天,人家一听就明白的,我得看书听课弄上一阵子。不过无所谓了,我知道自己能行的,无非是时间的历练。

写博客能让自己的心静下来,重新找到动力和信心。我会继续记录,也算不枉费自己在英国的这一年。

求学记之——前传

毕业6年,结婚3年,就在一切都慢慢走向正轨的时候,我决定来上学。

读研究生的想法从大学毕业时就有,那时要靠父母支持,而出国念书的费用基本要把家底掏空,无奈放弃。

第一份工作每月的工资只有1200块,因为转正要签3年合同,总觉得不值,所以还没做满半年就辞职,进入NGO行业,算是条不归路。再也与发财挣钱无缘,至多只能是有体面的收入,不至让父母担心。

第一家供职的机构是个外国人创办的草根机构,工资不高,没有保险,而且直接发现金。每个月拿到厚厚的一叠钱,感觉好极了。那时胖子每个月也就是3-5000块,俩人过的很滋润,时不常的后海散步,景山观景,外加鼓楼吃喝,竟也攒下了近3W块。

之后机构突遭变故,拿着十几万的项目四处找人收留自己。最后一次跟老板说自己要找工作时,不争气的哭出了声。实在不想走,但是又不得不走。现在回想起来都不知道自己那段时间是怎么过来的。不敢跟家里说工作的情况,每天仍旧准时出门,坐在空无一人的办公室里。想着,好日子总是匆匆而过。

正巧绿和在招聘,凭着自己简短的工作经验,也算蒙混过关,从草根跃升成为国际机构的一位“主任”。同事多为海归,要不就是国内名校,相比之下,自己感觉也很惭愧。

第一年基本在挨骂中度过,老板的严厉对我来说是件好事。收入已经不再是考虑的主要因素了,毕竟五险一金相当齐备,年假也比一般企业要多,自己相当知足,只希望能迅速成长。

无奈自己的低姿态进入被视为一种萎靡不振以及软弱,稍显坚定的时候又被视为不听取别人意见。这其中的拿捏只有慢慢掌握,人不就是这样慢慢成长的吗?

转眼间,前老板被挖墙角美国赴任,行前恳谈,问我到底怎么个计划,不假思索,我想上学。说的容易,实为藏在心中好几年的想法,说出来感觉无比踏实。回归内心总是满足的。

一年时间,工作,申请,考试,不巧的是胖子身体出现异样,让求学之路再次变得模糊。四脚朝天的生活让自己无暇顾及琐事,总是担心自己不能扮演好各种角色,顾此失彼,得不偿失。殊不知,精力有限,本就不能事事周全,总要有个轻重缓急。

岁数大了,家庭必然要放在第一。还好胖子慢慢恢复,也让我心里的也少了一分担心。但是看到学费和自己的存款之后,还是让我的心又紧了起来。上学,虽然我们有能力支付所有费用,但结果就是胖子不但不能来英国,而且一年之后,我们要回到赤贫状态。相当于6年的工作白干,一分钱存款都没有。这个代价我到底能不能接受?这个问题在我脑子里转了很久。结论是,不能。所以,我一度想要放弃上学。我知道,这会是个让我后悔的决定,但是我仍旧不想连累我的家人。

就在我想要放弃的时候,奖学金的候补成功让生活在一次出现转折。我像范进中举一样给家人朋友打电话通知,在电话里,我无法抑制的笑出声,不难理解,30万的现金从天而降是什么感觉?而且不偏不倚的砸在了我的头上。我向来不买彩票,自认没那个命。但是这次真的是让我感受到了中头彩的感觉。

临行前的准备不紧不慢,慢慢的交接工作,慢慢的享受自己在北京最后的这段日子。外加经常参加每周五晚的happy hour。这竟成了我在绿和度过的最美妙的时光。

因为绿和的缘故,自己在看待一件事情上总是少不了一些立场,一些观点。渐渐的,越发感觉被洗脑,也越发的反感被洗脑。所以给自己定了个学习目标,就是要去立场化,尽量中立的看待每个讨论。既然已经离开,就离开的干净彻底些。跟同学介绍也都是说自己刚刚辞职,只是个穷学生而已。

可能是出差习惯了,机场送别并没有什么悲情戏码。拖着行李,我就这么又上路了。

你够geek吗?

你是否也想过如何组建自己的知识库?运用各种工具,方便查找,方便回忆,方便学习
脑图是个好东西,跳脱刻板的笔记形式,尽可能的把知识连在一起,也方便发散思维,这是我之前很少接触的工具
在信息爆炸的年代,每天都被四面八方的信息轰的焦焦的,Googlereader改变了我的阅读方式,也过滤了更多的信息,以免我被淹死,现在我已经离不开它了,特别是有了touch之后
现在在用evernote,不知道能不能建立一个自己的wiki
还在找一个靠谱专业的GTD笔记本/行事历,淘宝了一下,价格都不菲
越发觉得自己足够geek,工具一个接一个的来,会不会反而弱化了自己某部分的能力?
希望所有事情都井井有条,又期盼着惊喜,怎么就那么拧巴呢?

跨界的诱惑

在电子设备这个方面,我喜欢看一些新奇的设计,但是真要行动起来,总是缺乏动力

其实我的需求并不高,但是对每种需求的品质要求很高,而且拒绝跨界,什么东西,只有在它只有一种功能的时候,才能保证那种功能的精益求精

比如我之前一直听sony的CD,很古老的那种CD Walkman,现在已经绝迹了,但是音效绝对没得说

当MP3设计出来的时候,我不屑一顾,压缩到那么小的文件,对音质损伤很大,于是没急着买,直到无损的高端MP3比较成熟了,才出血买了一台,一直听到现在。而这款MP3不能看电子书,没有什么高端液晶屏,也不能看图片,只能听歌

当智能手机出街的时候,我也没急着买,知道看到了索爱的P990,无论从外观还是性能都符合我的要求,才在快绝版的时候买了一台,刚刚淘汰。而我也认识到,只能手机不能也不需要替代电脑,因为它只是个手机,就让它像个手机吧

而就在塞班要淘汰的时候,我买了一台符合我要求的E72

早些年Ipod以MP3播放器进入中国市场的时候,我极其鄙视那种华而不实,音质垃圾的东西,都没拿眼角夹它,而后,他又出了能摄像能看视频的播放器,我觉得更加垃圾,只能以不伦不类来形容,直到Ipad推出,我觉得它垃圾装逼到了极点,不过是个大Iphone,凭什么卖那么贵,它的功能不及一个电脑(不管是ipod或者PC),而它的体积又比Iphone大,不具备大多数人所谓的便携特性。

Ipod无疑是个跨界之王,指望着凭借各种各样的跨界以及简约的工业设计,把质量并没有很高的商品卖给顾客。而我忽略的是,恰恰有这样一个群体,期盼跨界,期盼高度集成,期盼装逼。这些人可能是90后(对,我对90后有很深的误解),衣食无忧,父母暴富,每天吃饱了撑的想追逐时尚和外观。这一代人的消费观,可能已经与美国的青年人无异了。

但是,跨界是不是无益的?好像又不是,当Ipod打开触屏之门的时候,浏览文件的方式,阅读的方式,看图片的方式以及玩游戏的方式被颠覆了。在这里,我要特别说一下玩游戏这件事情。由于我手脑不协调,不喜欢用手机键盘当作手柄来玩游戏,因为经常会弄混哪个键控制哪个功能。但是当我碰到Ipod游戏的时候,我完全被折服了。太好玩了!!!在这个领域,跨不跨界已经不能成为我不购买Ipod产品的理由了,在我看来,这个游戏机不错!

就这样,我成为了千千万装逼/跨界/不务正业一族的一员,在地铁上疯狂小鸟的不亦乐乎。

埃及行

这不是一篇游记
来埃及17天了,马上就要启程回国
没有遗憾,没有眷恋,只有一颗红心,扑通扑通的迫不及待要飞回去
不是因为这里酷热的天气,不是因为无聊,而是已经厌倦了再与这里的人有任何瓜葛

我没有宗教信仰,也对任何宗教都没有抵触心理,为的就是能以一张白纸的心态去看看这个伊斯兰国家
但就是这种毫无准备,也让我对穆斯林有一种烦感
平常心来说,这个社会可能跟中国一样,好人少,坏人多,坑蒙拐骗的事情到处都有
但是他们对宗教的信仰,并没有让他们人心向善,哪怕最起码的说实话都不能保证

他们对外来人的默认值就是有钱人,而对待有钱人的只有谎言
他们默认你的钱好挣,比他们过的好,理应被他们玩弄
从他们的眼睛里,看到的都是谎言以及他们自己都不能克制的得逞之后的高兴劲儿
就是与这种人打交道的经历,让我的埃及行大打折扣
每天都要跟说话打嘟噜的埃及人讨价还价,还有被人当街占便宜的经历,实在让人想删这帮人的大嘴巴子
伊斯兰是邪教
纵然他们一天5顿的准时祈祷,每年定期的斋月,并没有让这个民族有颗正常心

这个国家并不发达,但好于东南亚的那些小国,为什么他们那么渴求通过坑蒙拐骗来发展旅游业?!!!
古埃及人在欧洲茹毛饮血的年代已经建成了现在仍旧叹为观止的文明,而他们的子孙就坐在老祖宗的金字塔上坐吃等死
古埃及不信奉伊斯兰,但现在却被这些伊斯兰坐享其成
法老要是知道这些,估计会从国王谷或者金字塔里气得跳起来

我没有去西奈山,并不后悔,对于我来说,那没有神迹

昨天在亚历山大城走了一趟,有个虔诚的穆斯林老头拽住我摆扯了白天
说他们的神比耶稣基督牛逼,自从把古兰经送到人间之后,这个讯息就再没被修改过,而Y们基督教的所谓圣经,被修改过了好多次
让我想起来,在神庙的时候,总是有神的脸被后人刻掉,原因就是他们不信那个神了
所有的宗教都有排他性,你信了孙悟空,就不能信猪八戒了,也不能信沙僧,更不能信观世音菩萨,因为他是个说不清是男是女的怪物
而且你知道吗,耶稣是人,不是神,不是神,怎么能当作信仰
这些话在我看来是癫话,但是在他们口中确是振振有词
本来想跟他再深入聊一下,但是发现,这些人的大脑结构可能跟我的不太一样
同样一个世界,在他眼里可能是个童话
而在我看来,所有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都是真实存在的,是工厂生产,大汽车运过来的
不是他妈的神造的
我能有今天的生活,要谢谢我爸我妈还有我的朋友,当然,还有党和国家,唯独没有神
之后去了亚历山大图书馆,里边关于自然科学的书籍不多,看得懂的中文书竟然有《十万个为什么》
可想而知,其他书籍的理论深度可能也差不太多
这种小学的入门读物竟然能登堂入室的进入偌大的图书馆,要么是人家亚历山大给我们面子,要么就是人家信教的人压根没打算认真对待自然科学
是啊,万物都是神造的,自然在哪呢?
他们可能压根不能理解

一流的遗迹和古文明,二流的天气,三流的交通和住宿,四流或者干脆不入流的人,而几流的人民配几流的政府
管中窥豹,穆巴拉克,你能好到哪去

这是一篇检查,夹杂着批评与自我批评

被批评了,说我恣意消费,不管不顾,不计划未来
无远虑,必有近忧

同事看到我天天网购+团购,外加还要去埃及旅游,忧心忡忡的问我
你这孩子,天天花钱,是不是一点存款都没有?我们这天天挣扎怎么活下去,你怎么这么潇洒啊……股票是不是大赚啊?
通常我的回答是,反正我也不打算要孩子,存钱干嘛?股票显然是被套了啊……
不过,我是有存款的!
虽然买房之后存款的数量大减,一度频临月光的边缘,但是,最近有缓和的迹象

值得反省的是,我是不是恣意消费的问题
我曾经深刻反省过,为什么存款相对于收入差距那么大,为什么每个月不知道把钱花在什么地方了,就没有了?
结果是,不是恣意消费,只是我记性不好,哇咔咔
SPA+中医+交通,这些常规花费哪个能省?
镜头+手机,这些更新换代的项目哪个能减?
看来我的记性还行啊……
那问题究竟出在哪呢?

另外,我有预感,在埃及会买很多东西,得弄个预算出来先

苦夏

黏腻,北京的夏天什么时候成了这个样子
害得我中暑症状频出,忙着往大创那跑
扎针扎的我嗷嗷直叫,之后却落得舒坦二字
藿香正气水是个能练酒量的东西,喝过之后,呼呼冒汗,乃是排毒的正道

先是南方旱灾,紧接着就是全国的洪水,之后,紫金矿业泄漏了,大连炸了,漏油,南京炸了,吉林污染了,这之间还穿插了几个矿难
真正苦的是那些人

同事20号感到大连,目睹了一个战士的离去
被石油淹死,不知道是多少开车人玩笑中的完美情景
活生生的发生在你眼前时,却只能感慨,这是人祸,不是天灾
如果那个指导员再游快一点,如果那个战士还能在坚持一秒钟,如果他们知道怎么在满是石油的水中求生,无数种如果都能把那个生命从海里救出来,但是没有如果
人就这么没了,他原本计划在下午去照婚纱照的……

在新华社的记者电话请示领导是否能发这则新闻的时候,我们已经把照片发了出来
记者拍了拍我同事的肩膀“干的好,还是你们厉害”
在中国干记者总是有这种生理上的缺憾,没高潮,赖谁呢

之后,中石油开庆功会,庆祝终于把漏油的油管堵住了
再庆祝,上万中国渔民徒手完成了美国佬话了几十亿美金都没完成的任务,小米加步枪再次完成了飞机大炮都干不了的事情
但是,这已经是2010年了
中国人总是在创造奇迹
不然怎么办?渔业污染没人赔偿,旅游业受损失了还在评估
没人出来道歉,说要承担责任
有人推杯换盏的庆功,却没人站出来说句对不起

苦夏,人人有份,免费的

城将不成

宣武跟崇文说没就没了
没有一点先兆,没有听证,没有征询,没有投票,即使有,也不是百姓相关者
前门、大栅栏,你是西城的
崇文门、天坛,你是东城的
就这样吧……
这俩区招谁惹谁了

还在看《大城北京》有段说老北京生活的一定要摘出来留印
什么叫大师,就是说到你内心深处,而你自己却难以名状


北京的生活节奏总是不紧不慢,生活的基本需求也比较简单。当然,和其他地方一样,那里也有残暴不仁的工头,也有提心吊胆的商人和卑鄙下流的政客,但整体上说,北方人的生活态度是朴实谦逊的。他们的基本需求简单无几,只求过一种朴素和谐的人生,居室差强人意,谋生手段简便顺心,家人忠诚团结,舒适的床铺与足数的饭碗,再加上些许零用钱,这些就构成了他们心满意足的人生。不必大富大贵,养成好吃懒做的恶习,当然也不能缺衣少食,忍饥挨冻,这是一种传统的中产阶级生活理想。在求生的奋斗中,有一种亦庄亦谐的情感起主导作用,但追求远大的目标理想时,北方人却也不受它的羁绊。这种极难诉诸文字的精神正是老北京的精神。这种精神创造了伟大的艺术,而且以一种令人费解的方式解释了北京人的轻松愉快。


志明与春娇

豆瓣上看到影评,说有部电影,结束之后有人站起来鼓掌致意
如此高规格的礼遇出现在商业化的影院里还是第一次听说
赶紧上网查看还有哪个影院在上映,只有当代moma的百老汇电影中心
虽然是被阉割版,还是要看一下

电影讲述的感情故事每时每刻都发生在这个世界上
两个惺惺相惜的人,说不上一见钟情,也算是闪电恋爱
没有对前情的赘述,没有对后续的遐想
只是某个或者某些人生活的一部分
5天的恋爱
也许在人的一生中经历过不知道多少次
电影都是一样的,看电影人的共鸣确实不同
你是不是也在等你的春娇
是不是也期盼着恋情就能在这种不经意间开始,虽不知道是不是能一直幸福下去,却不逃避的就让这一些开始
是不是也想抽烟了,这样也能遇到你的志明
是不是也希望大陆哪天也能颁布个禁烟法,让每个抽烟的人都能找到自己的志明或春娇?
抑或者想去学抽烟,从此与自己无聊的男友一刀两断,再为了自己的志明而戒烟?
或者,你是不是也拿起了手机,给自己那个志明或者春娇发去了一条“n 55!W”